俗事 50/ 既是善,则为之

2021-09-05

题前话:本来这昨晚写了一篇遐(瞎)想之事,我还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题目,叫《云顶之上》,可惜在上传网页时,复制忘了粘贴,结果全没了,啊!我的小灵感!我马上开始百度:电脑复制的文本如何找回?结果搜到凌晨三点也没找到靠谱的方法,我困得实在不行,眯着双眼就爬上了床。今天醒来,我想了想,写的大概内容还记得。但这篇就不先说了,让《云顶之上》的文字再飘一会儿,今天说点其他的。

下班坐车回来得路上看到了一个公众号推送得文章,名字叫《治愈生活得三把钥匙:有家回,有人等,有人爱》。

这个题目入眼有感,我想很多人都希望这样吧。

读到最后,才发现这是一篇推销软文,但我觉得这不算是推销。

文章推的是麦当劳叔叔之家,之前从来没听说过。看完后,才知道麦当劳也是一个有善之企。

原来,麦当劳叔叔之家一直在为异地来医院治疗的病童和家人提供免费的住宿、交通和餐食,而且还有齐全的设施和人性化的服务,让病童能更好的得到家人的陪伴与照顾。

麦当劳叔叔之家完全是给异地来医院治疗的病童和家人提供了一个“家外之家”。

我相信,一个有“利益之上”追求的企业,最后都不会差到哪去。

打开图片,扫码,支付,我也捐了十块钱。

捐钱的那一刻,我突然想起了第一次去石家庄的情形。

那是09年,那年我跟着一个高中同学报了一个石家庄学海员的学校,去石家庄的时候坐的是那大绿皮火车。

要说从承德到石家庄也不远,那火车却整整开了8、9个小时。

到地的时候已经半夜了,结果从火车站一出来就碰见一对乞讨的母女。

那个母亲颤颤巍巍的一边伸着手,一边说着:给点吧,孩子都好几天没吃饭了。

我看了一眼那个小女孩,脸上脏兮兮的,衣服也破破烂烂的。

我从兜里掏出了五块钱,一边递给那个母亲,一边让她赶紧给孩子买点吃的去。

话说完,母亲带着小女孩走了。

而我们没走几步,又碰见了一个乞讨的大娘。

穿着依然是破破烂烂的,手依然是颤颤巍巍的。我从兜里又掏出了五块钱递给了她。

大娘走了,我的同学跟我说:别给了,都是骗子。

真的都是骗子吗?

带着疑问,十多年过去了,瞧,我真的不给了。

现在一遇见,我都会在心里跟自己说:他们都是骗子。

但有时候我也想,万一不是呢。可一看见那收款码,我又觉得他是。

社会到底是让我学会了辨别真假,还是让我学会了收回怜悯之心呢?

我发现,现在很多人都愿意把钱给那些街头卖唱的,也不愿意给那些颤颤巍巍伸手要钱的人。就好像大家都默认了乞讨也是一份职业一样,你想要钱,那你表演啊,哪有平白无辜就给的。

是啊,你瞧地下通道那个大爷,以前只坐着要钱,现在开始站起来吹起萨克斯了。

不得不说,这好像也是一种良性的社会促进,促进着每个人都得努力。

大爷,你早这样该多好,没准现在也是一代萨克斯之王了呢。

但现在大家好像都不愿意付出了,好像要付出,就得要得到些什么一样。

大爷付出了才艺得到了钱,我们付出了钱得到了精神的慰籍。从这一点看,我们跟大爷也没什么区别。

其实,那些乞讨的是真也好,是假的也罢,只是初衷不同而已。有的确实有难,有的确实想要钱。

但我们真的能分辨出来真假么?

你有没有那样的感觉,一旦你开始权衡分辨,你的初心就已经开始变淡了。

我的那颗怜悯之心好像就在这权衡分辨中变淡了。

这到底是社会的问题,还是我的问题?

答案,当然是我的问题。

社会从来没拿枪指着我该怎样怎样,是我自己把自己变成了那个模样。

不要再权衡分辨了,既是善,则为之。

若那人是真有难,帮一点总比看着强一些;若那人是骗,骗一点他也能开心一些。

这不是助涨骗人之心,这是让自己的怜悯之心更加心安。

如果众人都心安快活,那骗子还能骗得心安么?



图片来自网络